欢迎访问国际利来客户端客服电话人工服务

专注于填料、曝气器的生产销售

厂家直销,型号参数齐全,价格实惠。

全国咨询热线

13861513465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填料

国产手术机器人离欧美还有多大差距?

作者:国际利来客户端客服电话人工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08 09:48:20
  

  去年11月,四川华西医院和西藏妇产儿童医院联手完成了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这次手术用时90分钟,跨越了2000多公里距离。机器人在手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曾经的科幻设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国产手术机器人,距欧美还有多大差距?

  手术机器人能被视作手术台上的“辅助驾驶系统”,可以依据预设程序辅助医生进行精准且复杂的手术操作。目前手术机器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型,如业界知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连线独立。另一类是定位型,如骨科手术机器人和经皮穿刺机器人等。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是“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也就是直接面对病患的部分。

  该系统主要由操作控制台、手术器械和手术辅助设备三部分所组成。与用手手术相比,手术机器人有什么优势?通过操作运动控制台,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手术器械的高精度控制,从而明显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稳定能力,将手术范围精确到毫米级别,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手术风险。

  稳定性在手术中至关重要。正如漫威电影中的奇异博士所展示的,医生的手必须稳定,不能有丝毫抖动——这一点无疑是手术机器人对比人手的先天优势。此外有的手术机器人还额外配备了高清成像系统,包括高清晰度显微镜和显微摄像头,甚至能看清神经,而且能为医生提供清晰的三维立体手术视野,帮他们更准确地观察手术部位和定位病灶。这些优势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克服眼花手抖等生理限制,即使在狭窄拥挤的空间内也能进行精细操作,由此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患者痛苦,缩短恢复时间。

  在手术效率方面使用手术机器人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效率。以SEEG(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为例,传统方式植入10根电极需120—180分钟,而使用手术机器人仅需40—50分钟,甚至更快。总结起来,使用手术机器人,医生看得更清楚,做得更精细、更平稳、更快速。

  去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60岁患者韩女士,因肺部结节需要手术,医生使用纯单孔机器人辅助实施了肺叶切除。手术中机器人不但提供了3D高清视野,机械手臂操作还过滤了人手的震颤和抖动达到完美的微创级别。最终手术顺利完成,韩女士术后3天便出院了。

  显然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另一个更大的优势是可以跨空间操作。既然控制管理系统和手术系统各自独立,可以连线,那么手术机器人就不仅能治疗眼前的患者,还能借助5G高速网络,对数千公里外的患者进行复杂操作。就像开头新闻里说的那样,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质量的治疗资源。这有助于解决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手术机器人的交互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其小型化、柔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应用场景范围逐步扩大,几乎覆盖了所有外科领域。手术机器人的出现,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长,降低医疗系统压力、降低患者就医支出。同时也有助于医疗资源优化,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获优质手术服务。

  根据Markets & Markets的分析报告,2024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11亿美元,到2029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3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5%。其中作为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领导者Intuitive Surgical,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2024年占据约60%的全球市场占有率。

  其他的国际竞争者,只有史赛克(Stryker)能占到近1成,美敦力(Medtronic)的Mazor Robotics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的Auris Health也有自己的手术机器人产品,但市场份额不均不超过5%。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手术机器人存在感还很低。此事也要话分两说。

  一方面要看到成绩。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已经从早期的依赖引进,进入到自主研发、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尤其是在骨科、神经外科和腔镜等多个细致划分领域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并在临床应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高达800万-1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相比,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成本降低50%-60%,价格仅为300-400万元人民币,价格上的优势相当明显。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差距。首先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手术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市场主要由欧美日等国垄断,我国在这样一些方面仍以进口为主。此外国外手术机器人企业拥有大量专利对我们来说也是不易逾越的壁垒。其次研发与产业化脱节。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还没实现,头部企业能有效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的阶段,再加上技术缺陷、管理应用等因素制约,产业化水平较低。

  其三市场推广困难。受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手术机器人一旦没办法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单价便无法降低,其普及率势必无法走高。结果是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基本只能在中低端机上徘徊。这些中低端机在功能和性能上相对较为基础,既能满足一些常规手术需求,性价比也很高,售价多在500万到1000万元之间。临床上主要满足非顶尖医院的采购和应用,如骨科手术、口腔手术、穿刺手术等。整体看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小。

  DeepSeek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力。业界将其称为“DeepSeek时刻”,代表技术普及的关键转折点。我国手术机器人正在迎来“DeepSeek时刻”。

  2023年初《“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终于从国家层面对手术机器人的发展给予了最明确的支持。不但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还支持医院建设相关标准化手术室和临床标准,以加强机器人在整个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与此同时,除了国家的政策发力,行业内部也在积极创立规范。

  近几年的几个行业标准,不但为行业设立“中国标尺”,也为未来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崛起铺平了道路。在政策+市场的带动下,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开始慢慢地完善。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快,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尤其是当这些核心零部件具有更高的通用性时,既能降低手术机器人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也能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我国手术机器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多自由度机械臂技术方面,国产的康多手术机器人配备7自由度机械臂,可以灵活调整角度,无需传统截骨板固定,明显提升手术精准度。这项技术几乎能在所有类型的手术机器人上应用。

  中游企业也在不断壮大,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市场竞争力不断的提高。华科精准SR系列机器人凭借全球首创的3D结构光技术,实现15秒完成颅脑三维建模,其0.3毫米的定位精度已超越进口ROSA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精度也达到国际领先的0.8毫米,术中辐射减少70%,手术效率提升20%。

  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让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更多类型的手术中得到应用。在一些高难度手术中,如在海拔4000米的藏区实施膝关节置换、肿瘤切除等手术,国产机器人也能轻轻松松完成,验证了可靠性和适应性。

  2023年5月鸿鹄手术机器人在昌都市人民医院历时1小时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昌都和重庆会场的医生,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观看了手术全过程。此外国产手术机器人还深化了多科室应用策略,即一机多用,覆盖骨科、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复杂手术。

  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手术机器人行业也在不断吸收这些新技术的成果,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操作。AI算法的融合后手术机器人可通过分析患者术前影像数据,创建病灶的3D模型,在手术中为医生提供实时的直观可视化的关键结构,帮助完成手术。

  5G+AI技术的使用则在确保数据实时采集传输的及时性、精准性和高速性的基础上,让外科医疗技术跨越物理距离的局限。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新疆喀什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远程机器人手术。医生为一位来自喀什地区伽师县的患者成功切除声带早癌病灶,创造全球首例远程经口声门区肿瘤的机器人手术。《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4版)》显示:2024年境内企业获批手术机器人7款,进口产品4款,国产设备占比约64%,较3年前提高42%。生态持续完善,技术不断突破,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迎来从“跟跑”到“并跑”的“拐点”。

  手术机器人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无论手术机器人怎么样发展终极目标是“治病救人”。对于医生来说它是临床医生的得力助手,能提高手术精确性减少人为误差提升手术质量。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精力和体力负担,且更加有助于医疗团队的技术传承。对于患者来说能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和感染风险,让外地患者也能享受到最好的医疗技术。

相关资讯